目前分類:萬大偉老師好文章推介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參加了一個由萬老師主講的課程,他另類而獨到的講課技巧,令我印象深刻,更讓我體會到環保一詞不單止慳一個膠袋咁簡單,但可恨是香港人連這小小的要求也未能做好。萬老師讓大眾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方式,尊重與欣賞天、地、人互生的關係。生活簡單就是享受。我未做到,不過我會常常提醒自己。

萬老師擁有四十多年的旅遊經驗,足跡幾乎遍佈全球,「國家地理」雜誌嚴選一生人必到的50個地方,萬老師到訪超過42個以上,同時他亦是『環保旅遊意識推廣組』主席、『 ASIAREPS LTD. 』旅遊市場策略公關公司主席、『野外動向』顧問 、『SEE雜誌』撰稿人、『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文化旅遊推廣委員會委員、『新華書城』顧問、『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多間學院、社區中心通識教育策劃人、『 戶外天地』 創始人、『黃山新視野』 創始人之一、『香港青年旅舍協會(YHA)』顧問等等。

 

皇上寫於2006年6月3日 YAHHOO BLOG

皇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一聽到「生態旅遊」,就懷疑這行業能否賺錢。事實上,生態旅遊不但能為我們帶來利潤,而且還對人類社會其他方面有所裨益。我試圖從實際效益、科學用途和藝術價值三個角度去說明生態旅遊的意義。

 

    生態旅遊在現實生活中能提昇我們的生活品味和質素,參加生態旅遊接觸的是遠離俗世煩囂的大自然,在過程中既能增長知識,也能陶冶性情,舒緩緊張的情緒。我們都市人「久在樊籠裏」,身心均需要淨化,回歸大自然實為明智之舉。當社會上愈來愈多人愛好生態旅遊,則整體人類健康也會不知不覺地改善,公共醫療開支的壓力也能減輕,任何生態活動俱使我們的身體健康強壯。大自然也是我們的老師,戶外活動肩負起教育我們和下一代保護環境的意識,有意義的生態旅遊是其中一個辦法。

 

    在科學方面,生態旅遊推動了環保科技。工業革命雖解放了生產力,但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旅遊的興起為科學研發較環保的科技產品,如在使用無污染的汽車和觀光船等提供誘因,為新科技帶來無限商機。一切以再生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性發展觀念,更正現今新一代科學工程家的智慧。我們的中國尚未意識到汽車數目高速增長帶來的禍害,希望能藉著發展生態旅遊,使在位者或控制資源的主人重新開發綠色科技。

 

    至於藝術價值方面,藝術是我們對身邊事物感覺昇華,有著無限力量,但可惜,很多人對周邊事物並不敏銳。幾年前文化中心聖誕節過後遺下的一切塗雅己不可笑。生態旅遊能回復人那種對身外事物樸素的好奇心,促使我們用眼去看飛鳥,用耳去聽流水,用手去觸奇石,用鼻去嗅香花,進而提昇心靈欣賞和創作能力。倘若有一天,他們的小朋友行山時在高處看見一隻山雞,剎那想起的不是大雞三味,而是創作一首歌頌山雞的詩,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嗎?

 

 

  Does eco-tourism make a profit? It makes much more than monetary benefits. Let me spell out the propitious trilogy of eco-tourism.

  Pragmatic- it improves our standard of living. Immersing yourself in the Nature ( whether quietly or actively ) is the best way to draw yourself from the hurly-burly city life, and to relax your body and mind and enrich your spirituality in this beatific ambiance. It allows you to marvel and appreciate the magnitude and wonder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to meliorate your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The nature is also an ideal classroom for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ducation. You can never imagine how much you learn, and enjoy, in a well-organized eco-tour.

  Scientific-Eco-tourism enhances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ccelerates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pollution. Eco-tourism provides an incen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roducts, such as vehicles of minim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recycle systems in lodges. Renewable energy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are the essence of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It is sad to see that China has not realized the danger of the upsurge of the number of cars in the country; but eco-tourism can be the solution to combat these undesirables by promoting the incentives and initiatives for green technologies.

  Artistic- The sensitivity towards our environment is the key to artistic refinement. Our artistic sense transcends our daily experience into sublime sentience. Look at the havoc and ravages at the Cultural Centre and you see the poverty of sensitivity in the society. Eco-tourism arouses our curiosity and admiration towards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 this is crucial to our appreciation of arts and our creativity. Isn’t it wonderful if our kids write a poem about a pheasant they see during a hike instead of thinking about chicken nuggets?

 

作者:萬大偉先生

 

皇上:大家領悟幾多?做到又有幾多?下一次接觸大自然時,你會是帶著這種心情嗎?

皇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洲動物世界啟示

都市人對動物的態度令我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就連青年和小朋友終日打機玩電子寵物」,但見到真的狗仔貓仔,討厭之神情表露無遺,怕麻煩怕污糟,只喜歡和淘氣小寵物玩耍,對長大了的動物拋棄,更從報紙獲悉駭人聽聞令人產生惡夢的新聞…小朋友燒貓取樂引起火災。又從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年報得知,一年大約有717宗由於市民不好好照顧動物而需要拯救的行動,令我實在覺得一些青年人有如小魔怪,缺少對動物關懷的情感,殘忍甚至冷血,不知生命的可貴。

我很喜歡去非旅遊,而亞洲和非洲相距十萬九千七里遠,而兩個都是A 字頭的地方 (Asia & Africa ) 卻互不了解,甚至無知。而香港人對非洲的誤解,是以為非洲全是烏卒卒人種。其實早在十七世紀sun-tanned 膚色的羅德西亞人已居於這裏,而且殖民地主義急升的時期,荷蘭人、德國人、英國人、比利時人、葡萄牙進駐非洲並開皮散葉,令非洲白色人口大增。到現時非洲某些國家仍然深受白人勢力影響。畢竟非洲版圖上有五十多個國家,你能了解多少?

最大的誤解,就是覺得動物好兇殘,不容親近和接觸,最可悲的是電影製造影像也製造許多假象,許多小朋友從小自電視和電影中得到的訊息,以為獅子是野蠻老虎是兇殘狐狸是狡猾;其實野生動物除了平時為了生存找食物,或進行延續生命而大開殺戒之外,根本各式各樣的走獸就共存共榮和諧地生活,只要人類不意圖挑釁,牠們就有如你身邊的寵物一樣溫馴可愛。

傲慢與偏見 (香港vs 非洲版)

香港人- 或者應說是中國人 普遍都對非洲人存有偏見,覺得他們骯髒、窮困、落後、原始、無知,於是傲慢起來,我是高等你是低等。

活在城市,你是老闆是明星是萬人迷是打工皇帝是商業奇才。來到非洲你的身份已不重要,頭腦清醒過來,重新檢視人的基本價值,然後你可能開始懂得欣賞鄉郊非洲人的樸實。他看見非洲鄉村人民「除了穿上文明社會發明的衣服,多年以來生活都沒大變化,小孩子依然赤着腳走兩三小時上學,成人則走多里路shopping – 買花、糖等生活必需品,簡單得很,人的靈性也特別可愛、真摰、純厚、善良。他們是落後是單純,但你根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去批評或嘲笑他們。況且,你未必及得上他們快樂。

人類無知

我曾多次乘四輪車走到肯雅、南非、津巴布韋、納美比亞等,非洲不同類型的原野、草原、森林、廣闊遼遠荒涼一片,當視野適應環境及耐心等待,就會發覺四周蠢蠢欲動,及至將汽車摩打停下來,人聲也靜下來後,各種珍禽走獸就會陸續在面前出現。牠們習慣了人和吉普車的存在,見怪不怪,只會繼續牠們的活動。只要我們不踏出車外,一切便安全。獅子可能在你的身旁露出利齒咆哮,但不一定代表危險,許多時候,偏偏有旅客拚死跑下車與動物合照,自找麻煩,司機導遊就提及親眼看見一個台灣團友,被獅子咬着,其他團友只能拍下錄像而不能上前拯救,最後要導遊槍殺這頭獅子。這動物之死就是由於人類的無知。

在非洲看動物令我心花怒放,真真正正感受大自然的奧妙及不可預測的可能性;動物世界在達爾文適者生存」的道理下,弱肉強食都是為了生存,食草獸許多時候成為食肉獸囊中物,但又不一定是獅子老是大贏家,獅子就往往敵不過群居的大水牛或集體出動獵食的野狗,相反,最兇殘的動物是大水牛和河馬,因為水牛視野不好,只要眼前有東西移動,自然反應就向物件衝去,目的都是為了保護其他動物,河馬也是碰着小艇才反撲人類。

相對地反觀人類,不是為了生存而厮殺,戰爭糾紛許多因由都是來自政治、宗敎或人類本身的貪婪和嫉妒,動物世界就不會互相產生種族、宗教、性別等等歧視;不知這隻大笨象會否指住另一隻大笨象問:佢係唔係gay、係唔係lesbian。人類本身的性愛觀原來是如此狹隘。

了解動物

旅遊出外許多時候觀賞到不同類型的可愛鳥獸,不知道大家是否不期然興高采烈,「嘈喧巴閉」去指東劃西,令動物「走夾唔唞」逃避我們,我猜,以後去澳洲看企鵝也難再找到他們上岸的情景,因為觀賞者實在不知道牠們的心境了,又為甚麼旅客要拍醒樹熊去影相呢?我們自己會喜歡被人吵醒去拍照嗎?有好多好多例子,都說明我們對動物不了解和不熟悉,上生物科的作用就是為了升班考試嗎?

我想引用林語堂曾在「修養篇」作一點旅遊自身教育的啟發:人的品格的造成,大部份是有賴於耳目之助的;所以在自然界中千百萬的聲響,如像鳥鳴蟲語聲,溪水潺潺聲,微風拂打樹葉聲的聽取;在天空中、地球上、在汪洋中、在森林裏、在高山秀嶺上、在原野裏的萬千種顏色的看取;在造成「真正的人」的一點上,其重要與學校教育相等。假使你不能借取你的耳目盡量攝取外界美的東西,以興奮、發達你愛美的機能,你的生命將會是枯燥無味的。

皇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報 人間臉譜  - 1997 9 4                      文:鍾菊芳

「第一次去非洲,入到國家公園,有個同行者竟跳落車追住一隻大笨象拍照。導遊立即舉槍,瞄準大象防衛。如果大象當時有什麼不耐煩反應,就死梗。」萬大偉說起多年前的事,還是激動。

從念大專搞「學聯」旅遊部開始,萬大偉二十年來都深信旅遊不只是生意,還要有使命;為此,他決心推廣「環保旅遊」。

寧見小雞 不要「他媽哥池」

身為旅遊公司Asiareps 老闆,寫旅遊文章,在電台節目<<聲色短打>>說有關旅遊的事,旅遊在David (萬大偉)的生活中,重若泰山。遊歷讓他反思,讓他不斷創造自己的生命。

「我好喜歡非洲,去了好多次,有一次在森林中,忽然想,唔知呢隻大笨象,會唔會指住另一隻大笨象問:喂,佢係唔係gay、係唔係lesbian?」如此一悟,頓感人類性愛觀之狹隘。

」的哲學

又是非洲森林。

「見到那些獅子,可以在你面前幾呎,好舒服地躺着,一大群。原來,一般來說,獅子只會在兩種情況下襲擊人:第一,肚餓,要生存要食;第二,在生產或交配時,為繁殖自衛。於是我想,為甚麼我們城市人,一見獅子立即會驚,覺得牠們會侵害我們呢?就是那些荷里活電影,拍到獅子見人就噬,觀念由此而來。」David 認為在人類的森林中,互相侵略、戰爭,為名為利為我見而起的廝殺,比為生存為繁殖而動武的動物慘烈得多。然而深切地教 David 解除自我禁忌的,是從「」在日本及韓國,是「浴場」的意思。當年,剛成立「學聯」不久,跟一群學生去日本作遊學交換生。住的地方沒私家浴室,要到公共浴場洗澡。起初David 很不願意,總在午夜後才去洗身。有次時間急迫,大群人在浴場洗澡,當地人個個袒裼裸裎,大大方方的洗,也沒什麼禁忌。第一次,David 體味到身體的解放。七九年,David「學聯」在南韓建立分部住了一段時期,住在一個大學生的家。一天,大學生回家見到David,叫他一起去街邊洗澡。由於供水問題,很多南韓人在當時也是在街邊洗浴的。一邊洗着,大學生還主動替David擦背,原來在韓國文化中,後輩要替長輩擦背,因為體恤老年人手部骨節不靈活,擦不到背。更有好多次,David的韓國上司在中午時分叫他一起去浴場洗澡,赤條條的談生意,卻全無性含意。「如果人能夠赤裸裸相對,會有更多真和美。」他感歎。

「羞為中國人」

念大專時,David 有濃烈的中國情懷,到中國各地旅遊,熟讀馬克思,搞學運。外遊得多了,他竟會說:「Shameful being Chinese(羞為中國人)。」愛之深,痛之切;只因目睹太多痛心疾首的「有趣行為」。

「順手牽羊啦;在飛機降落前十分鐘講『大哥大』,直至機長嚴重警告電波會干擾飛行才收線啦;在尼泊爾山區投訴無叉燒飯食啦;在美麗的珊瑚島海面用槍玩射玻璃樽啦;我想像自己是條魚,這樣給那遊客一射,就家破人亡啦。」毫不尊重異邦文化風俗,左一句「落後」,右一句「畸形」,喧嘩,已經是華裔遊客惡名遠播的標記,令David既憤怒又痛心。

他舉例澳洲一個森林旅遊區的建設作正面教材:在一個原始森林建立一個旅遊點,起吊橋建酒店大興土木,但出錢的商人在建設過程中,連一棵樹也沒有砍伐過,表現出對大自然的最高尊重。

(皇上按:這個森林旅遊區位於澳洲昆士蘭省(Queensland)庫蘭達(Kuranda)的空中纜車(Skyrail),空中纜車為了不破壞美妙的景色,從環境調查到投入運行總共花了七年時間,當中他們沒有開辟新路,建才全用直昇機運輸,建築工人也是步行現場。大家又知不知道香港昂坪吊車亦是建築澳洲空中纜車的公司呢?)

以上資料參考:走遍全球系列~澳洲,中國旅遊出版社

皇上有幸曾到訪空中纜車(尊重自己,切勿盜用,相片版權屬皇上專有!謝謝!)

 

「如果中國大陸能夠學習(這種環保觀念),我死而無憾,咁我個孫都仲可以睇到長江三峽,睇到好多美麗的樹林。」中國情意結,仍是揮之不去。

深慕老莊哲學,David 在大自然中學習莊子之道,懇切的希望下一代還能有機會跟自然接觸。

「那天我在電台做節目,有個聽眾打電話來說,他的女兒在街市見到一隻雞,開心得不得了。她從來沒見過一隻活生生的雞,只會玩『他媽哥池』。」宣揚用平常心尊重生命,讓人跟大自然和平相處,是萬大偉的人生重心,或曰,使命。

 

 

環保意識推廣組:

 

萬大偉號召了一群朋友,包括敎師兼寫作人陳漢森、漫畫家歐陽應霽、時裝設計師鄧達智、教育署、澳洲昆士蘭省旅遊局等有心人和機構,於九七年十月正式成立環保旅遊推廣組。昆士蘭旅遊局更設立了一個獎學金,讓參加徵文比賽的得獎者免費去澳洲昆士蘭旅遊,學習大自然常識。

旅遊專家倫文標認為類似這種有系統有規模地推廣環保旅遊的組織及行動,從未聽聞。他認為這個推廣組的意念,應該會獲得很多資深旅遊人或愛反省的旅客支持,如推廣組能將這信息帶入校園給下一代會更好。

生命攸關的大自然訊息:

自然界的訊息,有不少與我們息息相關,甚或生命攸關:

事件1):香港人最愛吃的東星斑,有三成從澳洲大堡礁輸入,但許多香港或台灣的導遊帶團到大堡礁,只會叫遊客去摘珊瑚,而不知長此下去,東星斑沒棲身之地,我們以後也難再吃到這美味海鮮了。

事件2):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架美國戰機跌落澳洲一個森林。美軍不知森林中的果子植物可充飢,結果全部餓死。

皇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